Public Open Space

穿城之水.藍綠環圈

將軍圳水綠廊道整合規劃

年份:2024
地點:嘉義市
內容:整合與景觀設計
顧問:
建築-從缺聯合建築師
水利-昱盛工程顧問公司
照明-偶得設計
生態-沈育霖、漢林生態顧問有限公司
歷史-張哲翰文史研究者
機電-全一電機技師事務所
業主:設計研究院/嘉義市政府 

一條穿越百年、串聯人水共生記憶的生活水脈:
將軍圳是一條位於嘉義市南側的灌溉水圳,擁有百年歷史的痕跡,自清朝時期與道將圳一同開鑿,歷經日治時期與戰後發展。
但將軍圳與道將圳卻是截然不同的周邊環境,道將圳是一條位在道路旁的水圳,且人與水有明顯的隔閡;相反的將軍圳是一條穿梭在學校之間的水圳,人與水的關係就像你走在水岸旁如此的親近。

自然與文化共構的潛力:

• 將軍圳自身有明確的水圳軸線,沿線豐富的大樹,也形成視覺連續的綠軸系統,在南部炎熱氣候中提供天然遮蔭,營造宜人的步行與活動空間。

• 圳道周邊有著數處閒置空間,若加以整合與活化,不僅讓線性的通行動線增添面狀的停留與活動,轉化為生活與學習交會的場域。

當前面臨的課題:

• 新民路切割了水圳與活動的連結
水圳原有的空間連續性被六線道的新民路嚴重切斷,導致人行與水圳活動空間斷裂,無法有效銜接到嘉義大學。

• 視覺狹窄的入口,成為消失的水圳
在新民路上,水圳的視覺入口僅有10M寬,不僅難以察覺,更讓這條具有百年歷史的水圳起點變成消失的入口,缺乏辨識性。

• 生態棲地破碎單一,豐富水綠資源無法有效發揮
全長226公尺的水圳雖然擁有水體與綠意,但因為圳壁水泥的設計,強硬使水陸環境彼此隔絕,雖然生物多樣,卻缺乏棲地連續與互動,生態系統難以穩定發展。

• 水圳端點視覺封閉,空間連結斷裂
水圳末端原本為軸線延伸的自然焦點,當人們順著水圳體驗時,卻因閒置水池與堆放的貨櫃屋遮擋,使得整體端點視野封閉且景觀凌亂,更阻隔了與西側空間的連結,導致該區公共空間長期閒置、難以被有效利用。

解決策略:

1. 打開水圳前後空間,重建區域連結
透過梳理空間,打開水圳前後被阻隔的空間,使其更有效的與周邊連結。

2. 建立東西向通廊,串聯生活節點
架設一條貫穿東西向的動線串聯起有意義的空間如百年老樹下、水圳跨橋、棒球場看臺等節點空間 ,形成生活的網絡。

3. 降低圳壁,模糊水陸邊界
適度調降圳壁高程,結合抽水系統機制,讓水體得以延伸至陸域空間,創造水陸交織的多樣化棲地環境,提升生態穩定性,也提供鄰近學校可運用的戶外學習場域。

我們希望透過將軍圳的改造,打造嘉義市的「新文化水路」,
讓水與綠串聯學校、體育館與鄰里生活,延伸至嘉義大學,形塑兼具生態、教育與文化價值的水綠文化園區。